

2016年,明媚的春光拖住了酷夏的脚步。往年已是梅雨纷纷的五月,仍是满城春色。在南京志业光电公司超洁净的工作间里,志业光电的工人们的目光从显微镜头前望向窗外,后院里繁茂的修竹遮天蔽日,蓬勃的生机召唤人们融入自然的怀抱。

但是,去年以来,在实体经济普遍萧条的大环境下,志业光电公司仍然风景这边独好,海内外的订单纷至沓来,生产任务十分繁忙。在这种情势下,春游还能不能如期进行?——工人们心中暗暗嘀咕,公司高层也颇费踌躇。
29日下午三时,第一组出发;四点半,第二组员工也结束了手头工作,整理好工作环境,关闭了电源,提着行李,乘上厂车前往地铁站。第一次出远门呀,对于许多的员工家庭来说也算得上一桩大事。不少员工家属开上私家车直接将亲人送到机场,以至于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乘坐空落落的厂车驶出了厂门。
第一次乘坐飞机,看什么都觉得新奇。禄口机场崭新的2号航站楼热情地欢迎这支来自民营企业的工人队伍。当晚,94位志业人分乘两趟厦门航空的航班先后飞向夜空。不到两小时,祖国东南锁鈅之城——厦门的灯火就浮现在机翼下方。夜深了,看不见陆地、看不见大海,空中俯瞰台湾海峡的美景要等返程的时候了。
接下来就是紧张而欢乐的三天游览。古老的福建土楼和弥漫着异国风情的鼓浪屿,让工人们流连忘返。
工人们分乘三辆大客车,首先前往福建永定县,参观闻名中外的客家土楼。

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,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,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,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,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,其体积之大,堪称民居之最。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,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,三、四层楼的高度,共有百余间住房,可住三、四十户人家,可容纳二三百人。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,高五六层,内有四五百间住房,可住七八百人。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,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。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,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,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,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,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。数十户、几百人同往一楼,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,共存共荣,共亡共辱,御外凝内是对土楼功能最恰当的归纳。


接着,工人们参观闽南佛教圣地南普陀寺。南普陀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,始建于朝末年,清康熙年间重建。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,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,又在普陀山以南而被称为“南普陀寺”。寺内藏有明万历年间的血书《妙法莲华经》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名贵文物。
南普陀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大悲殿、藏经阁,两旁有钟鼓楼、禅堂、客堂、库房,另有闽南佛学院,佛教养正院,寺前有放生池,寺后近年新建“太虚大师纪念塔”。整座寺院气势宏伟,错落有序。志业人依次参谒。
第二天,志业光电的工人们来到了被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五个“中国最美城区”第一名的鼓浪屿。
由于历史原因,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、保留,有“万国建筑博物馆”之称,同时又是音乐沃土,名家辈出,得美名“钢琴之岛”“音乐之岛”。由于其迷人的景色和独特的风情,每年吸引了上千万的人登岛游览。
日光岩是鼓浪屿的龙头景点,包括日光岩和琴园两部分。顶峰一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耸立,成为厦门的象征。郑成功曾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。景区奇石叠磊,洞壑天成,海浪拍岸,树海叠嶂,繁花如星,富有亚热带浪漫迷情。拥有“一片瓦”、“鹭江龙窟”、“古避暑洞”、“龙头山寨”、“水操台”、“百米高台”等胜景。志业人攀天梯,阅名人章句,一览众山小。
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岛东南海岬突出部,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竣工于1896年,是洋务运动的产物,历史上被称为“八闽门户、天南锁钥”。胡里山三面环海。东面与金门岛隔海相望,南与漳州临海,西与鼓浪屿遥相辉映。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,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、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,坚固异常。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、半城垣式,具有欧洲风格,又有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神韵。胡里山炮台珍藏的克虏伯大炮是稀世的珍贵文物,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,至今保存完好。克虏伯大炮有效射程可达16000米(最远射程19760米),花了白银10万两才购得(含海运及保险费)。克虏伯大炮曾在抗日战争时期立下赫赫战功,击沉日军“箬竹”型13号舰,首开中国战区击沉日舰的辉煌战绩。2008年,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被鉴定为“世界现存于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19世纪海岸炮”,荣获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。
志业人笑说,如果当时的克虏伯大炮能用上志业光电的分划板,一定能让更多的日舰葬身海底。

今天,炮台主人们用表演艺术的形式纪念百年前的兴衰荣辱。不少志业光电的客人冒着酷热等待到4点,观看清代炮兵操演红夷火炮的设计表演,从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体验先人抵御外侮的艰险历程,从而激发出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。
31日晚,公司还举行了一个晚餐会。员工们拿起话筒引吭高歌,给祖国东南角的这座美丽城市留下金陵古都工人们的歌声。